Image
Image
Image

麝的习性


编辑:2021-12-06 16:22:08

麝是一种生活很有规律的野生动物。多在晚上10 时至凌晨2 时和拂晓活动和觅食,阴天或细雨霏霏的白昼也外出动,但晴天的白天活动较少,多卧在光线较暗而干燥的崖上、崖洞、灌木丛中或树的基部。圈养麝多在墙角势较高、土壤疏松的能隐蔽而僻静的地方反刍、打盹。麝躺卧时,先嗅嗅地面,前蹄刨刨地,然后前肢跪在地上,后肢再放到腹下。起立时前肢先站立,然后后肢再站立起来。 

打吨时四肢盘屈于腹下,两眼闭住,双耳直立稍向后,慢慢垂下,到嘴接触地面后,头又抬起来。这样反复几次后,头颈就平放在地上;或头、颈向后弯曲,贴放在后肢之前体侧睡觉。 

麝在阴雨天、大风天或由晴变阴、由阴转晴的天气活跃,疯狂奔跑,互相追逐,即通常所说的闹圈。 

麝的活动规律性强,采食、饮水、休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时间。其活动和大小便均有固定路线和地点。 

麝有摩擦屁股的习惯。在圈舍里常在木桩上蹭痒。母麝和幼套喜欢臀部相对互相蹭痒。成年公麝喜在树干、树桩、岩石角上、圈舍门框上及其他物体上摩擦臀、尾部,凡摩擦之处均留下有腥臭气味和蜡状物质。在公麝活动的道路上,尤其在谷底小溪两旁附近,可以看见它擦尾的小树枝,猎区称“油桩”。这种习性仅为公麝具有。尚未性成熟之前,无摩擦尾部的习惯。性成熟以后,尾腺也分泌蜡状物质,然后在其活动路线上便出现摩尾留下的油桩。在擦尾时,公麝的尾腺分泌物擦在树枝上,借以作为路线标记和彼此之间联系的信息。由于经常擦尾,公麝尾部裸露无毛,或仅在具一簇毛。根据107 个油桩高度的测量,平均高度42.36 厘米(38 - 45 厘米)。油桩粗细不一,细者直径0.7 厘米,***粗者有砍伐树木后留下的树桩,直径达30 厘米。作为油桩的树种类也很多,有杜鹃、柳树、金蜡梅等。油桩多数是具有弹性的细枝,这样在摩尾时较硬枝舒适一些。公麝擦尾时位置较固定,并非随便地围绕油桩摩擦,多以后蹄为中心,直径为16 厘米的范围之内进行擦尾。如果有人摸过后或踩踏了油桩下麝后足站立之地,或改变了油桩周围的环境条件,一般麝就不再用这个油桩。通常在1 头公麝的活动路线上有7-10 个油桩,甚至14-15 个。除谷底溪旁附近油桩数目较多外,灌丛边缘也有。油桩彼此相距5-10 米。冬季水面结冰淹没油桩,迫使麝另选树枝做油桩。所以油桩有冬夏之别。 

麝排粪、便尿有一定时间和固定地点。在野麝活动的道路上有固定的粪便堆,圈养多在圈舍的角落。排便时间夏季一般多在早晨5 时左右,下午7 时左右,夜间10 时至翌日凌晨2 时;冬、春季在上午7 时,下午6 时,夜间在午夜左右。排粪时,先走到粪堆处嗅嗅,然后后肢向前移动,弯曲下降臀部,臀毛也向两侧分开,蹲下排一次后,再不断地抽动升高臀部。肛门也不断地收缩至站立姿势,停5 秒钟左右又马上下降臀部排便。这样每排1 次粪,需蹲3-5 次才可排完。排完粪,后肢站立不动前蹄交替刨土掩盖。掩盖得怎样,也不看,就马上走开。每次排粪约为87-193 粒(平均100 粒左右)。夏天比冬天多。粪球为椭圆形或长圆形颗粒状。因季节不同,采食的食物也不一样,因而,湿粪的颜色有差异。夏天采食绿色植物后湿粪为深绿色,表面光滑,很软,长椭圆形,1 次排粪湿重70-I00 克,经太阳晒后变瘪,颜色变为黑色,干重30 - 50 克。冬天吃了干饲草后,排的湿粪多为褐色,椭圆形,较硬,1 次排粪湿重50-70 克,干后不变形,干重25-45 克。每昼夜排粪3-5 次,一般每次50-100 克。粪球大小随麝的体形大小、年龄的变化而有差别。成年麝粪球直径一般为5 毫米左右。雄麝的粪粒有些膻腥气味,而雌麝新鲜的粪粒无此气味,据此辨别雌雄麝的粪便堆。通常1 个粪便堆有5 000-6 000 个粪粒。冬天大雪掩盖粪便堆后,还继续在原来粪堆的雪上排粪。粪便堆被破坏之后,一般不在原处排粪,而另选新址,或在原粪便堆旁约1-2 米处排粪。夏天麝的粪堆上无苍蝇,这是麝的一大特点。正常麝每昼夜排尿4-6 次,排尿500 毫升左右。母麝排尿姿势与排粪一样,但1 次便完成。公麝排尿时,前肢向后移动站立,后肢稍变曲,使后体稍下。公麝排尿比母麝慢得多,有时排1 次尿需2-3 分钟。

麝胆小性急。见到异物,听到不习惯的声响,全身毛竖起,心跳加快。人离其3 米左右,就可听到心脏收缩时震动胸壁的声响。呼吸加快,并且鼻一抽一抽地嗅,两眼凝视,然后鼻猛地喷气,震动鼻腔发出“吭璞、吭璞”的惊怕声。或向前跳起,四蹄使劲在地上踩,发出“砰、砰”的跺足声,以示威吓。麝的性情很急躁,容易动怒,公麝比母麝更甚。在受惊、恐惧或生气时,头部战栗发抖,从口吹气,鼻腔猛烈一吸一喷,两目瞪圆、凝视。被追捕时就拼命奔跑,乱蹦乱跳,淋尿尸幼麝常“咩!咩!”地叫唤,或迅速跑走钻人隐蔽的地方躲起来。在圈舍里只要有1 只受惊奔跑,其他也就受惊奔跑起来。若看到透光的空隙,如用铁丝或用竹子编的栅栏,受惊的察就拼命用头撞,试图钻出逃走,常将头和身上撞伤。因此,在捕麝治病或取香时,不能长时间地追捕,以防造成疾病或死亡。当麝的四肢被抓住或绑住后,会拼命挣扎,乱滚乱撞,时间稍长就会死亡。所以,在运输过程中,千万不要捆绑四肢。 

麝很机警,当听到很小的异声,或者看见异物,马上站起来,抬头四周张望,耳朵前后转动仔细倾听,并发出“吭璞、吭璞”的惊恐声,或马上跑走。若看见异物或人站立不动,麝就站在那里凝视,并向前边嗅,前来仔细察看。若走向生疏的地方,一步一步地轻慢地走,走几步就停下来仔细地看、听、嗅,若对它无恐吓时,再慢慢向前,转身就跑。人要抓麝时,始终头向着人,臀部转到人的另一方,当几个人围抓时,麝眼看人站的地方,然后猛地冲出逃走。 

在泌乳期(6-8 月份)母麝的领域性很明显,同时性情变得很急躁。如果有其他麝进人该领域内,它便跑上前去,约距其5-10 米时稍停,继之前足猛烈地在地上交替地跺,每跺一下便前进一步,发出“砰I 砰!”的跺足声,借以恐吓对方,使其逃走。它在后边追赶,并发出“吭卿、吭卿”的叫喊声,直至将对方赶出自己所辖的领域之外。所以,这个时期无论是早晨或晚上,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雌麝追赶其他麝时而发出的吼声。麝的感觉器官非常敏锐,尤其麝的嗅觉非常灵敏,麝在采食时一嗅再嗅才肯吃。用嗅觉辨别自己或其他麝走过的路、卧过的地方和排泄的粪便和尿,辨认公母康。若仔麝身上有异味或不是自己的仔麝时,母麝或者一闻就走开了,或者用蹄按在地上刨打。当人或其他动物接近仔麝时,仔麝会一次次地嗅人。麝的视觉也较好。晚上和在黑暗的地方,麝的瞳孔全放开,并有明亮的光泽。所以,晚上能把一切看清。但是在光线很强的时候,瞳孔缩得很小,几乎成一条细线,因而白天的视觉就不如晚上好。麝的听觉很发达,100-150 米远处有惊动,它就能听到,立即逃跑掉。 

麝的后肢长于前肢,后肢的肌肉较前肢发达,因此,跑得快,跳得高。平地上能跨跑2 米,斜下坡跨跑3 米左右,上坡跨跑1.5 米左右。跳跃能力强,平地跑动时,能跳起1.8 米高。因为蹄甲端尖,边缘硬而薄,悬蹄尖而长,能触及地面,所以4 个蹄趾(指)呈“叉”状,便于爬陡坡,上斜树,能攀登45度左右的斜树及活动架。上树后可由这一树枝走到另一树枝,4 个蹄趾同站在同一个枝条上,枝条不停地摆动都不易掉下来,平衡能力较好。如果从树上下来时,可从上去的地方下来,或后肢猛地蹬树,向前跳下,也不会跌倒。麝的运动方式是跳跃,借助跳跃能力迅速地逃避敌害。在危险和恐惧的情况下,麝以跳跃的方式奔驰在乱石中或陡峭峻岭之间,表现得非常灵活。一次可跳跃40-60 厘米。用岔开的蹄趾抓住小的突出物攀登悬崖峭壁。但是在平地上的麝仅能做短距离的迅速跳跃,每次跳跃距离可达2-3.2 米,很快就疲倦。麝借着跳动的前冲力,能在直壁上换步,4 米多高的墙或3 米多高的栅栏也能跳上去。但当墙头上或栅栏顶部设有向外伸出30 厘米的遮檐后,2.5 米高的墙或栅栏就跳不上去了。所以,在建麝圈时要考虑这一特性,否则,墙低麝易越墙逃跑,墙太高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麝的自卫能力很差,常是以快速跑、爬陡坡、上斜树、越深沟及潜人隐蔽处来躲避豺、狼、虎、豹等天敌。但是,强壮的麝也进攻自己的天敌。当狗或其他动物接近它时,就吹气威吓,并跳起用前蹄按压刨打。 

麝性情孤僻,独居者多,无群性。在野外一般只在发情时可见1 公1 母,或2 头公寮追逐1 头母麝。而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、采食、休息。仔麝只是吃奶时才与乳母麝在一起,吃完奶就去休息,很少跟随母麝。同一母麝产的2 个仔也很少在一起活动。但是,母麝采食、活动并不远离仔麝,休息时也卧在能看见仔麝的地方。当母麝给仔麝喂奶时,就慢慢地边走边嗅,到仔麝跟前,先嗅嗅仔麝,然后再去舔,仔麝不起来时就用前蹄轻轻刨仔麝,促使仔麝起来吃奶。仔麝要吃奶时,也在它卧的附近找母秦,并不远离生活地。若找不到母麝就“咩!咩!“地叫,母麝听到仔麝叫声后,边跑边“嘀!嘀!”地叫着跑来喂奶。仔麝吃完奶又钻人原来隐蔽处卧下,很少出来,特别是白天。就是驯化程度再好的麝,放到野外也是各走一方,互不跟随。 

麝喜欢互相咬斗,特别是配种期和泌香生理反应期。天气转变,拂晓、黄昏、夜间活动来回奔跑时,喜互相追逐咬斗。圈养麝到了新环境及遇到陌生的麝后***易引起咬斗。若2 头公麝咬斗时,先是互相仰头吹气,振动头部及唇发出“吠!吠!”的互相威胁声,并沿獠牙流出泡沫状唾液。扭动身体向后部相互转圈。若2 头都不主动进攻对方,或相持不下时,就各自走开完事。或2 头都猛地跑去,用獠牙钩刺对方后肢、臀部、体背。强者吹气恫吓,弱者害怕逃跑,这时强者拼命去追逐,直至追上弱者,头猛地使劲向下用撩牙钩刺弱者,常将其皮肉刺伤,严重的可损伤内脏,造成死亡。弱者特别怕强者时,不敢跑,伸长颈卧在地上不动。公麝一般不咬母麝,但有的公麝到了新的环境,遇有陌生的麝或强行追逐母麝交配,也咬伤母麝。成年母麝和幼年母麝虽然很少咬斗,但是圈里放人陌生的麝及到新的环境里,就互相咬斗。咬斗时,先是在另一只臀部嗅,并发出“嘀!嘀!”的叫声,互相跳起来前蹄刨打,强者常将弱者刨伤。哺乳期母麝,若公麝接近仔麝或吹气恫吓母麝时,母麝也进攻公麝。成年麝一般不咬斗仔麝,但有个别公麝也咬半岁以上的公麝。1 岁前的公麝很少互相咬斗,但到新的环境或有陌生的仔麝放人的情况下,也引起相互咬斗。公麝1 岁后就喜咬斗。由于麝具有这个特性,公麝要群养时,群体不宜大。否则,因咬斗经常奔跑,消耗体力,有的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下,对采食、休息都带来很大影响。 

麝虽具有孤独、喜斗的习性,但在人工驯化下,仔麝断乳后公母分群喂养,习惯后能在一起采食,几头卧在1 个地方(圈舍内),并互溉额、头、耳等,或两头臀部相对互相蹭痒,相处较好。 

麝喜凉爽,怕太阳曝硒。冬天虽气候寒冷,但麝总是卧在阴凉处。无论夏季或冬季,麝在太阳下停留一些时间(约10 分钟左右)就吐舌喘气,每分钟呼吸达100 次左右(正常呼吸每分钟18-19 次),并从舌上和鼻镜上不断向下滴水。怕雨淋和冷风吹,遇大雨、大风,则选择僻静地方躲避,雨停了再外出。天冷时,头上的毛逆立,头吻贴身卧着取暖。 

冬季活动时间短,早晨7-9 时,傍晚5-9 时;夏季活动时间长,早晨5 时一8 时,晚上7 时30 分至12 时30 分,夏季在白天活动时间短,夜晚活动时间长。无论晨昏,雄麝比雌麝活动时间长


麝的习性


编辑:2021-12-06 16:22:08

麝是一种生活很有规律的野生动物。多在晚上10 时至凌晨2 时和拂晓活动和觅食,阴天或细雨霏霏的白昼也外出动,但晴天的白天活动较少,多卧在光线较暗而干燥的崖上、崖洞、灌木丛中或树的基部。圈养麝多在墙角势较高、土壤疏松的能隐蔽而僻静的地方反刍、打盹。麝躺卧时,先嗅嗅地面,前蹄刨刨地,然后前肢跪在地上,后肢再放到腹下。起立时前肢先站立,然后后肢再站立起来。 

打吨时四肢盘屈于腹下,两眼闭住,双耳直立稍向后,慢慢垂下,到嘴接触地面后,头又抬起来。这样反复几次后,头颈就平放在地上;或头、颈向后弯曲,贴放在后肢之前体侧睡觉。 

麝在阴雨天、大风天或由晴变阴、由阴转晴的天气活跃,疯狂奔跑,互相追逐,即通常所说的闹圈。 

麝的活动规律性强,采食、饮水、休息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时间。其活动和大小便均有固定路线和地点。 

麝有摩擦屁股的习惯。在圈舍里常在木桩上蹭痒。母麝和幼套喜欢臀部相对互相蹭痒。成年公麝喜在树干、树桩、岩石角上、圈舍门框上及其他物体上摩擦臀、尾部,凡摩擦之处均留下有腥臭气味和蜡状物质。在公麝活动的道路上,尤其在谷底小溪两旁附近,可以看见它擦尾的小树枝,猎区称“油桩”。这种习性仅为公麝具有。尚未性成熟之前,无摩擦尾部的习惯。性成熟以后,尾腺也分泌蜡状物质,然后在其活动路线上便出现摩尾留下的油桩。在擦尾时,公麝的尾腺分泌物擦在树枝上,借以作为路线标记和彼此之间联系的信息。由于经常擦尾,公麝尾部裸露无毛,或仅在具一簇毛。根据107 个油桩高度的测量,平均高度42.36 厘米(38 - 45 厘米)。油桩粗细不一,细者直径0.7 厘米,***粗者有砍伐树木后留下的树桩,直径达30 厘米。作为油桩的树种类也很多,有杜鹃、柳树、金蜡梅等。油桩多数是具有弹性的细枝,这样在摩尾时较硬枝舒适一些。公麝擦尾时位置较固定,并非随便地围绕油桩摩擦,多以后蹄为中心,直径为16 厘米的范围之内进行擦尾。如果有人摸过后或踩踏了油桩下麝后足站立之地,或改变了油桩周围的环境条件,一般麝就不再用这个油桩。通常在1 头公麝的活动路线上有7-10 个油桩,甚至14-15 个。除谷底溪旁附近油桩数目较多外,灌丛边缘也有。油桩彼此相距5-10 米。冬季水面结冰淹没油桩,迫使麝另选树枝做油桩。所以油桩有冬夏之别。 

麝排粪、便尿有一定时间和固定地点。在野麝活动的道路上有固定的粪便堆,圈养多在圈舍的角落。排便时间夏季一般多在早晨5 时左右,下午7 时左右,夜间10 时至翌日凌晨2 时;冬、春季在上午7 时,下午6 时,夜间在午夜左右。排粪时,先走到粪堆处嗅嗅,然后后肢向前移动,弯曲下降臀部,臀毛也向两侧分开,蹲下排一次后,再不断地抽动升高臀部。肛门也不断地收缩至站立姿势,停5 秒钟左右又马上下降臀部排便。这样每排1 次粪,需蹲3-5 次才可排完。排完粪,后肢站立不动前蹄交替刨土掩盖。掩盖得怎样,也不看,就马上走开。每次排粪约为87-193 粒(平均100 粒左右)。夏天比冬天多。粪球为椭圆形或长圆形颗粒状。因季节不同,采食的食物也不一样,因而,湿粪的颜色有差异。夏天采食绿色植物后湿粪为深绿色,表面光滑,很软,长椭圆形,1 次排粪湿重70-I00 克,经太阳晒后变瘪,颜色变为黑色,干重30 - 50 克。冬天吃了干饲草后,排的湿粪多为褐色,椭圆形,较硬,1 次排粪湿重50-70 克,干后不变形,干重25-45 克。每昼夜排粪3-5 次,一般每次50-100 克。粪球大小随麝的体形大小、年龄的变化而有差别。成年麝粪球直径一般为5 毫米左右。雄麝的粪粒有些膻腥气味,而雌麝新鲜的粪粒无此气味,据此辨别雌雄麝的粪便堆。通常1 个粪便堆有5 000-6 000 个粪粒。冬天大雪掩盖粪便堆后,还继续在原来粪堆的雪上排粪。粪便堆被破坏之后,一般不在原处排粪,而另选新址,或在原粪便堆旁约1-2 米处排粪。夏天麝的粪堆上无苍蝇,这是麝的一大特点。正常麝每昼夜排尿4-6 次,排尿500 毫升左右。母麝排尿姿势与排粪一样,但1 次便完成。公麝排尿时,前肢向后移动站立,后肢稍变曲,使后体稍下。公麝排尿比母麝慢得多,有时排1 次尿需2-3 分钟。

麝胆小性急。见到异物,听到不习惯的声响,全身毛竖起,心跳加快。人离其3 米左右,就可听到心脏收缩时震动胸壁的声响。呼吸加快,并且鼻一抽一抽地嗅,两眼凝视,然后鼻猛地喷气,震动鼻腔发出“吭璞、吭璞”的惊怕声。或向前跳起,四蹄使劲在地上踩,发出“砰、砰”的跺足声,以示威吓。麝的性情很急躁,容易动怒,公麝比母麝更甚。在受惊、恐惧或生气时,头部战栗发抖,从口吹气,鼻腔猛烈一吸一喷,两目瞪圆、凝视。被追捕时就拼命奔跑,乱蹦乱跳,淋尿尸幼麝常“咩!咩!”地叫唤,或迅速跑走钻人隐蔽的地方躲起来。在圈舍里只要有1 只受惊奔跑,其他也就受惊奔跑起来。若看到透光的空隙,如用铁丝或用竹子编的栅栏,受惊的察就拼命用头撞,试图钻出逃走,常将头和身上撞伤。因此,在捕麝治病或取香时,不能长时间地追捕,以防造成疾病或死亡。当麝的四肢被抓住或绑住后,会拼命挣扎,乱滚乱撞,时间稍长就会死亡。所以,在运输过程中,千万不要捆绑四肢。 

麝很机警,当听到很小的异声,或者看见异物,马上站起来,抬头四周张望,耳朵前后转动仔细倾听,并发出“吭璞、吭璞”的惊恐声,或马上跑走。若看见异物或人站立不动,麝就站在那里凝视,并向前边嗅,前来仔细察看。若走向生疏的地方,一步一步地轻慢地走,走几步就停下来仔细地看、听、嗅,若对它无恐吓时,再慢慢向前,转身就跑。人要抓麝时,始终头向着人,臀部转到人的另一方,当几个人围抓时,麝眼看人站的地方,然后猛地冲出逃走。 

在泌乳期(6-8 月份)母麝的领域性很明显,同时性情变得很急躁。如果有其他麝进人该领域内,它便跑上前去,约距其5-10 米时稍停,继之前足猛烈地在地上交替地跺,每跺一下便前进一步,发出“砰I 砰!”的跺足声,借以恐吓对方,使其逃走。它在后边追赶,并发出“吭卿、吭卿”的叫喊声,直至将对方赶出自己所辖的领域之外。所以,这个时期无论是早晨或晚上,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雌麝追赶其他麝时而发出的吼声。麝的感觉器官非常敏锐,尤其麝的嗅觉非常灵敏,麝在采食时一嗅再嗅才肯吃。用嗅觉辨别自己或其他麝走过的路、卧过的地方和排泄的粪便和尿,辨认公母康。若仔麝身上有异味或不是自己的仔麝时,母麝或者一闻就走开了,或者用蹄按在地上刨打。当人或其他动物接近仔麝时,仔麝会一次次地嗅人。麝的视觉也较好。晚上和在黑暗的地方,麝的瞳孔全放开,并有明亮的光泽。所以,晚上能把一切看清。但是在光线很强的时候,瞳孔缩得很小,几乎成一条细线,因而白天的视觉就不如晚上好。麝的听觉很发达,100-150 米远处有惊动,它就能听到,立即逃跑掉。 

麝的后肢长于前肢,后肢的肌肉较前肢发达,因此,跑得快,跳得高。平地上能跨跑2 米,斜下坡跨跑3 米左右,上坡跨跑1.5 米左右。跳跃能力强,平地跑动时,能跳起1.8 米高。因为蹄甲端尖,边缘硬而薄,悬蹄尖而长,能触及地面,所以4 个蹄趾(指)呈“叉”状,便于爬陡坡,上斜树,能攀登45度左右的斜树及活动架。上树后可由这一树枝走到另一树枝,4 个蹄趾同站在同一个枝条上,枝条不停地摆动都不易掉下来,平衡能力较好。如果从树上下来时,可从上去的地方下来,或后肢猛地蹬树,向前跳下,也不会跌倒。麝的运动方式是跳跃,借助跳跃能力迅速地逃避敌害。在危险和恐惧的情况下,麝以跳跃的方式奔驰在乱石中或陡峭峻岭之间,表现得非常灵活。一次可跳跃40-60 厘米。用岔开的蹄趾抓住小的突出物攀登悬崖峭壁。但是在平地上的麝仅能做短距离的迅速跳跃,每次跳跃距离可达2-3.2 米,很快就疲倦。麝借着跳动的前冲力,能在直壁上换步,4 米多高的墙或3 米多高的栅栏也能跳上去。但当墙头上或栅栏顶部设有向外伸出30 厘米的遮檐后,2.5 米高的墙或栅栏就跳不上去了。所以,在建麝圈时要考虑这一特性,否则,墙低麝易越墙逃跑,墙太高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麝的自卫能力很差,常是以快速跑、爬陡坡、上斜树、越深沟及潜人隐蔽处来躲避豺、狼、虎、豹等天敌。但是,强壮的麝也进攻自己的天敌。当狗或其他动物接近它时,就吹气威吓,并跳起用前蹄按压刨打。 

麝性情孤僻,独居者多,无群性。在野外一般只在发情时可见1 公1 母,或2 头公寮追逐1 头母麝。而非繁殖期多单独活动、采食、休息。仔麝只是吃奶时才与乳母麝在一起,吃完奶就去休息,很少跟随母麝。同一母麝产的2 个仔也很少在一起活动。但是,母麝采食、活动并不远离仔麝,休息时也卧在能看见仔麝的地方。当母麝给仔麝喂奶时,就慢慢地边走边嗅,到仔麝跟前,先嗅嗅仔麝,然后再去舔,仔麝不起来时就用前蹄轻轻刨仔麝,促使仔麝起来吃奶。仔麝要吃奶时,也在它卧的附近找母秦,并不远离生活地。若找不到母麝就“咩!咩!“地叫,母麝听到仔麝叫声后,边跑边“嘀!嘀!”地叫着跑来喂奶。仔麝吃完奶又钻人原来隐蔽处卧下,很少出来,特别是白天。就是驯化程度再好的麝,放到野外也是各走一方,互不跟随。 

麝喜欢互相咬斗,特别是配种期和泌香生理反应期。天气转变,拂晓、黄昏、夜间活动来回奔跑时,喜互相追逐咬斗。圈养麝到了新环境及遇到陌生的麝后***易引起咬斗。若2 头公麝咬斗时,先是互相仰头吹气,振动头部及唇发出“吠!吠!”的互相威胁声,并沿獠牙流出泡沫状唾液。扭动身体向后部相互转圈。若2 头都不主动进攻对方,或相持不下时,就各自走开完事。或2 头都猛地跑去,用獠牙钩刺对方后肢、臀部、体背。强者吹气恫吓,弱者害怕逃跑,这时强者拼命去追逐,直至追上弱者,头猛地使劲向下用撩牙钩刺弱者,常将其皮肉刺伤,严重的可损伤内脏,造成死亡。弱者特别怕强者时,不敢跑,伸长颈卧在地上不动。公麝一般不咬母麝,但有的公麝到了新的环境,遇有陌生的麝或强行追逐母麝交配,也咬伤母麝。成年母麝和幼年母麝虽然很少咬斗,但是圈里放人陌生的麝及到新的环境里,就互相咬斗。咬斗时,先是在另一只臀部嗅,并发出“嘀!嘀!”的叫声,互相跳起来前蹄刨打,强者常将弱者刨伤。哺乳期母麝,若公麝接近仔麝或吹气恫吓母麝时,母麝也进攻公麝。成年麝一般不咬斗仔麝,但有个别公麝也咬半岁以上的公麝。1 岁前的公麝很少互相咬斗,但到新的环境或有陌生的仔麝放人的情况下,也引起相互咬斗。公麝1 岁后就喜咬斗。由于麝具有这个特性,公麝要群养时,群体不宜大。否则,因咬斗经常奔跑,消耗体力,有的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下,对采食、休息都带来很大影响。 

麝虽具有孤独、喜斗的习性,但在人工驯化下,仔麝断乳后公母分群喂养,习惯后能在一起采食,几头卧在1 个地方(圈舍内),并互溉额、头、耳等,或两头臀部相对互相蹭痒,相处较好。 

麝喜凉爽,怕太阳曝硒。冬天虽气候寒冷,但麝总是卧在阴凉处。无论夏季或冬季,麝在太阳下停留一些时间(约10 分钟左右)就吐舌喘气,每分钟呼吸达100 次左右(正常呼吸每分钟18-19 次),并从舌上和鼻镜上不断向下滴水。怕雨淋和冷风吹,遇大雨、大风,则选择僻静地方躲避,雨停了再外出。天冷时,头上的毛逆立,头吻贴身卧着取暖。 

冬季活动时间短,早晨7-9 时,傍晚5-9 时;夏季活动时间长,早晨5 时一8 时,晚上7 时30 分至12 时30 分,夏季在白天活动时间短,夜晚活动时间长。无论晨昏,雄麝比雌麝活动时间长